9月19日,欧盟委员会递出了第19轮对俄制裁方案,本想继续给俄罗斯施压,结果卡在了匈牙利身上。 为让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放弃否决权,欧盟打算解冻约5.5亿欧元资金给匈牙利。 藏着欧盟对俄制裁 一、“钱换同意”,欧盟制裁卡壳,匈牙利成关键变量这次欧盟的第19轮对俄制裁,目标很明确,要在加密货币、银行业和能源领域动手。 二、还计划2027年1月1日前全面停购俄罗斯液化天然气,比原定的2027年逐步停止进口计划更激进。 三、为啥这么急?很大程度是美国在背后推着,美国不光要求欧盟彻底停买俄罗斯能源,还想让欧盟制裁那些进口俄罗斯石油的国家企业,比如印度的相关企业。 可欧盟有个规矩,制裁得所有成员国一致同意才行,这时候,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站了出来,成了“拦路虎”。 匈牙利要否决新制裁
欧尔班心里打得算盘很清楚,明年匈牙利要搞议会选举,国内民众对能源价格很敏感,俄罗斯的廉价能源能帮他稳住民生成本。 早在今年5月,匈牙利就借着欧盟对成员国使用共同预算的“中期”评估,申请了6.05亿欧元资金。 经过好几个月的谈判,欧盟委员会打算批准其中的5.5亿欧元,差不多是申请金额的绝大部分。
本来想觉得这是个简单的资金拨付,后来发现根本不是,这笔钱明摆着是给匈牙利的“好处费”,就为换欧尔班在制裁投票时点头。 屡试不爽的“套路”,匈牙利与欧盟的资金博弈史其实,欧盟和匈牙利用“资金换支持”的戏码,早就不是第一次上演了。 2022年的时候,欧盟委员会觉得匈牙利在司法独立性、庇护权和学术独立性上做得不到位。
这一下,匈牙利财政压力骤增,跟欧盟的关系也降到了冰点,为后来的“以否决权换资金”埋下了伏笔。 匈牙利跳出来否决 欧盟没办法,只能解冻100亿欧元资金,才让匈牙利松口,今年年初,匈牙利又找到了欧盟的一个法律漏洞。
搞不清欧盟是真没辙,还是默认了这种“套路”,反正每次匈牙利一用否决权施压,欧盟就拿资金来“安抚”,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博弈模式。 欧尔班这手“软硬兼施”玩得很溜,一边用否决制裁给欧盟施压,逼着对方解冻资金,另一边又把“同意制裁”当筹码,从欧盟手里抠更多财政支持。 他心里很清楚,2025年的议会选举,能源问题是关键,匈牙利人早就习惯了俄罗斯的廉价能源,一旦断供,能源价格上涨,自己的支持率肯定要跌。 所以他一边稳住国内选民,一边跟欧盟讨价还价,在两者之间找平衡,不得不说,这政治算计确实够精的。
解不开的死结,欧盟制裁背后的内忧外患匈牙利闹这么一出,其实只是欧盟制裁困境的一个缩影。 斯洛伐克跟匈牙利情况差不多,也是俄罗斯石油的进口大国,虽然没像匈牙利那样硬气地说要否决。 据说斯洛伐克2023年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占了一半左右,计划2026年前找到替代能源,在这之前,肯定不敢轻易答应停购俄石油。
不光是这两个国家,欧盟内部早就分成了好几派,北欧的瑞典、芬兰这些国家,一直喊着要对俄罗斯强硬制裁。 但南欧的意大利、希腊就不一样了,他们更担心能源制裁会打击本国的制造业,影响经济。 南北欧想法差这么多,要达成一致意见,难如登天,更麻烦的是美国的施压,说是“助力”,有时候更像“添乱”。 美国想让欧盟跟自己保持一致,这能帮欧盟稳住西方阵营,但要求制裁印度等第三方企业,欧盟就很抵触。
毕竟印度是重要的合作伙伴,贸然制裁会破坏双方关系,而且美国催着欧盟“全面停购俄能源”,可很多欧盟国家根本没做好准备,替代能源还没找好。 再说说对俄制裁本身,搞到现在,效果早就不如一开始了,俄罗斯早就找到应对办法,把能源出口转向了中国、印度这些亚洲国家。 还搞起了非美元结算,缓解了不少压力,欧盟要是推进不了新制裁,对俄施压的政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,可真要强行推进。 匈牙利、斯洛伐克这些国家肯定不答应,搞不好欧盟内部就要闹分裂,说到底,欧盟现在的困境,跟“全体一致同意”的制度脱不了关系。
这个制度本来是为了保障每个成员国的利益,可到了对俄制裁这种大事上,反而成了“绊脚石”。 一个匈牙利就能卡住整个制裁进程, 欧盟想靠解冻资金解决问题,终究只是权宜之计。 未来要想打破僵局,欧盟不光得解决内部的能源替代问题,平衡好各国利益,还得想办法摆脱对美国施压的过度依赖。 否则,这种“用钱买同意”的戏码,怕是还得一次次上演,文章从事件切入,展现了欧盟与匈牙利的博弈全貌。
你对文中关于欧盟制度缺陷的分析是否认同,或是想补充其他国家在对俄制裁中的立场,都可以随时告诉我。
网盛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